转载于管老爷子网易博客
莫言家族史考略——高密管氏研究 |
序 莫言,原名管谟业,我的三弟,高密管氏(大股)二十四世孙,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第一学历为小学肄业,最后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成长为国内外著名作家,至今已创作了《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中、短篇小说、电影剧本、话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共数百万字之巨,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大奖。其成长的原因,除组织培养,领导及文学前辈的关怀,朋友的帮助,个人奋斗之外,家族的传统,家庭的教育亦不容忽视。现在,研究家谱和姓氏,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据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姓氏是暗藏遗传密码的,它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这部文稿是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初稿完成于2004年5月。之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补充,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管姓历来崇文而不尚武,自古至今,管姓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管道升(赵孟頫夫人),散文家管同,经济学家管大同,诗人管用和等。莫言之成为作家,是否得益于管氏遗传呢,我的结论是肯定的。管姓来到高密,仅从元末明初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来,高密管氏在高密大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耕读传家,为高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谓人才辈出,代有英贤。现在,时当盛世,希望高密管姓族人,发扬光大祖辈的优良家风,奋发图强,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值此“莫言研究会”成立之际,我将此稿付梓,希望得到领导及从事莫言研究的学者和朋友们的批评,尤其希望得到管姓父老兄弟们的批评指正。是为序。一、关于管姓起源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具体论述如下:1、起源于管叔鲜。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管叔作乱诛死,无后。”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说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至管仲始显于齐,后世子孙以邑为氏。今人浙江龙泉管月福先生,在研究了龙泉管氏族谱等史籍后,著有《龙泉管姓》一书。他在书中认同了这种说法,认为管氏第二起源为“西周穆王姬满的后代,管夷吾(仲)出自周穆王。”而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先祖居平昌郡(今山东潍坊一带)。”另据与高密、诸城管氏同族同宗的莒县管氏后人管恩灼所著《双凤山下人家》一书之论述,《莒县管氏宗谱》亦认同此说。认为莒、诸、高之管姓都是出自管仲、汉之管宁、管辂,至晋之管辰,皆一脉相承。3、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傣族中亦有管姓。其中锡伯族之管姓乃其瓜尔佳氏之汉姓也,此氏亦有改姓“关”者。傣族之管姓待考。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勋卓著,名扬天下,青史留名,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得姓始祖。但《高密管氏家谱》的修纂者是很慎重的,他考证了历史,认为“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皆出于周,以谱牒失传,不敢妄认。”这一点齐川谱的魄力大一些,认为管仲是继管兑之后的第十四世,而管宁、管辂都与管叔鲜一脉相承。而管月福先生则认为龙泉管氏是“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齐川管氏还是高密管氏、莒县管氏、诸城管氏,都承认自己是出自龙泉管氏的。如按管月福先生的说法,大家都是管仲的后代,那么高密管氏也应是出自周穆王了。穆王乃西周继武王之后第五代天子。所以不管是出自管叔鲜,抑或穆王,都是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真正的炎黄子孙。这一点,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周本记》里记载得很清楚:自黄帝之后,第四代为帝喾(高辛),然后依次是后稷、不窋 、鞠、公孙、庆节、皇仆、羌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昌。昌即姬昌,周文王是也。也就是说,除去黄帝之父少典不计,自黄帝至周文王,整整十九代,至管叔鲜,正好是二十代,再下去四代,则是穆王姬满,其血缘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众多的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其后世子孙风流云散,繁衍播迁。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徙往安徽(管仲即颍上人,属安徽)、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者。春秋时除管仲相齐外,同时代的齐有管至父,可见此时管姓主要繁衍于山东,这也是天下管姓多出自山东的原因。至西汉时,见于史册的管姓有汉高祖刘邦妃管夫人,李陵之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而齐川谱说管氏始有郡望(平昌)乃自管衎,其“以中涓佐高祖”打天下,以功封平昌侯,平昌在汉时与高密同属北海,大体在今山东潍坊一带。总之,管氏郡望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起义首领管亥,亦齐人,据北海。而三国时魏之名人管宁、管辂亦均为齐人,而且都是今潍坊一带人。东汉初,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江西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福建宁化水茜张坊村)。中常侍管霸、顿丘人管伯都是河南籍,可见此时河南仍有管姓。另外三国时管宁自朱虚(今山东临朐一带)迁居辽东三十余年,自然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宁有管宁后裔。”另据考证,管修为管仲后代,春秋时为楚大夫,被封为阴邑,称为阴修,故其后代有以阴为姓者,于此可见,阴姓乃出自管姓,至南北朝时也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管师仁、管师复为名宦名人,青史有名,居于浙江龙泉,其后人管鉴,为南宋著名词人,随父仕宦,由龙泉徙江西临川。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高密、诸城、莒县一带管氏亦是元末明初自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迁回故土的。同时,管姓作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因素外,说明在此三地管姓分布甚广。另有湖北二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莒州五名(管廷献探花、廷纲、廷鹗、象颐、象晋),高密二名(七世祖嘉祯公、嘉福公),陕西咸宁二名为众。其中莒州小窑之五进士与高密管氏为同族同宗,均自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迁来,至清末民初两处尚有往来。另外,此际管姓亦有渡海赴台湾侨居海外者(吾大股十七世祖管侗,即曾任台湾南投淡水县丞)。再者,山东之管姓闯关东去东三省谋生留居彼处者亦甚多。于是天下皆有管姓矣。但仍以江苏、山东等省为多,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的百分之六十三。 二、管氏地望、堂号 管叔鲜封于管。管本夏、商侯国名,武王胜商之元年,封叔鲜于管,后八载,武庚不轨,周公致辟,废其国为管城邑。汉属河南郡,管城县隶焉。隋于管城置管州,唐改郑州管城县。管叔墓在郑州西南之梅山。管兑邑纶。纶,夏国名,在河南登封县西颖阳城。周成王封管叔子兑为纶邑大夫,始自管城徙纶邑。管仲,字夷吾。《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墓在临淄县南牛山阿。管衎,汉高帝封其为平昌侯,后世遂以平昌为显望。平昌,西汉时属琅琊郡,东汉时为侯国。《后汉书·郡国四》:“平昌侯国,属北海国,故属琅琊郡。”时北海国下有剧(古纪国,今寿光)、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侯国、朱虚侯国、东安平、菑川、高密侯国、昌安侯国、夷安侯国、胶东侯国、即墨侯国、壮武、下密、挺、观阳。北海者,本齐青州地,管公度仕齐,居营丘(今临朐),其后管仲相齐,至管衎自营丘迁平昌(今安丘、昌邑一带地方)。至管延寿又自平昌迁北海愚公谷。至管宁,复自北海避难辽东,已而浮海还平昌,平昌为管氏郡望。管方寓石城。石城,汉县,属丹阳郡(今江苏)。管方随晋元帝渡江居此。隋废石城,置秋浦县,为池州(今安徽池州)所辖,号池阳。五代即池州,置贵池县,属金陵府(今南京)。管辐刺昇州。昇州,本楚金陵邑,秦改秣陵,吴改建业,陈改建康,唐为蒋州,乾元初改升州,五代改金陵府,宋复为升州,仁宗升为江宁府。唐官辐为昇州刺史,居金陵古治城。管伸官武胜军。武胜军,唐末浙江藩镇名号也,浙江杭州,陈置钱塘郡,隋废郡置杭州,唐景福初,昇号武胜军,置节度使。(或作威胜军,疑为当时称号),伸官此,凡五载,后解任,寇发不得归,遂居浙江龙泉县。管纯宋时居胶东。胶东候国汉时与高密侯国同属北海国,当今之高密胶州一带。宋时密州有胶西、胶东,当在平度、即墨一带。管奉迁海州,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管政与二子隆、盛北归高密南王柱社(今柴沟镇大王柱村),又迁掌家庄社,今城西张吉村(应为仉家庄)。管士谦定居县城东门外路北,为高密管氏一世祖。高密,秦时建县,汉时为高密侯国,属北海郡,宋时属密州。另有: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堂号有:匡世堂、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其中“匡世堂”来源于管仲,因他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赞他“一匡天下”,后世遂有“匡世堂”之号。“平原堂”来源于管輅。“白云堂”来源于管师复,长于诗,隐居不仕,宋仁宗赐其官不受,问其诗所得如何,答曰:“满坞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有“白云集”传世,后世称“白云先生”。其弟管师常自号“白云翁”。其它待考。 三、关于高密管氏的世系 关于高密管氏,据《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旧序中说,管氏“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亦皆出于周,以谱牒矢传,不敢妄认。”现在的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还是高密二世祖思敬在元朝时所序。说北宋初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以孝经教授乡里,人呼为教读先生。”管纯有二子,长曰奉,次曰材。二人迁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奉“为涟水军伍卒,材务农渔海以充军用。”不久,又迁到“浙江处州龙泉县,为龙泉管氏,旁支仍居胶东。”管奉生有二子:“长曰师复,次曰师常。”二人皆饱学之士,但都隐居不仕。其中管师复为知名诗人,有“白云集”传世。管材亦有二子:“长曰师仁,次曰师礼,”其中管师仁在徽宗崇宁年间“举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召为吏部尚书,大观间,累官枢密院直学士,以奏议忤权幸,罢。”《宋史》有传。(见《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师礼做过江陵知县。而管师仁有三子:长子管洪,次子管浩,三子管深。其中管洪“以恩授龙江提举。”管浩“有才识,以杂科任临淮县尉,未几,以疾归。”浩有一子,名曰大方。时金人入侵,北宋灭亡,高宗南渡,管大方遂迁回海州。其它族人留在龙泉的仍有很多。而管深有一子名鉴,“调江西常平提干,乃家临川。”此人乃南宋著名词人,有《养拙堂词》一卷传世。那么,是谁迁到高密来的呢?序中说,管大方迁回海州后,“金侵疆愈急,大方又渡江,居丹阳(今江苏丹阳),教其子国信曰‘管氏牒谱,当固藏之,异日有北还之理,祖宗之陵,在齐之东界,不可迷也’。”管国信生五子,分别为镗、锪、镛、镇、锴。越四、五年,又迁回海州。其中管镗生二子:长子熙光,次子熙烈。熙光“易贩于江淮,二十年间,蓄积有数千金,家业颇振,人号为海州大户。”熙烈“少有大志,知州事,举为屯田官,……又迁海州都税大使。”,“熙烈生四子:曰植、槐、松、榛。”这时金人攻陷涟水军,槐、松、榛都被金人俘获,只有管植逃出。“四月,元兵至瓜州(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植适贩海实及闽府果,因以进偏师,得授沭阳主薄。后元兵大陷江淮军,举家失散,植殉节坠井死。有二子,曰蘷、曰政。”二人“抱父骸瘗于沭阳之髡柳西岗”,管政把谱牒藏在衣袂之中,逃归海州,“娶陈氏,生二子,曰盛,曰隆。元军往来淮泗间,南北摽掠,殆无虚日,于是父子遂北归,流落于高密县南王柱社(今柴沟镇大王柱村),未几,又迁掌家庄社(今高密城西张吉村,应为仉家庄)。其它旁支仍居海州。管隆生二子,曰克勤、克礼。克礼生二子,曰士谦、士能。士谦方十余岁,学书算,来县,娶孙氏。迁于县之东鄙,又居县之东门外街北。”高密管氏奉管士谦为一世祖。而士能之子文敬迁诸城,为诸城管氏一世祖。其时,已经是元末明初了。而莒县管恩灼所著《双凤山下人家》一书,亦认同管纯为始祖,是为避战乱由海州至丹阳,再迁回海州,后代流落江淮二百余年后才北归至山东。所不同的,莒县谱认为其始迁祖与高密、诸城之一世祖是兄弟三人,莒县者是老三,称“滨海公”。于洪武二年至莒州北65公里之双凤山下安居的。据先伯祖遵仁公说,莒县、诸城、高密是联了宗的,自十三世开始,所定行辈为“泽、岐、鸣、廷、国、恩、家、庆”。从《双凤山下人家》一书中可见,高密的十五世与莒县的十六世,皆为“廷”字辈(高密有改为“福”字者)。高密谱中载明,因为诸城一世祖是高密一世祖之侄,所以高密十六世“绍”字与诸城十五世“泽”字兄弟相称。由此可见,莒县谱称莒、高、诸三处始祖为兄弟三人之说不可信。关于三县管氏同族同宗的事,本人曾多次听祖父和父亲说起过这样两件事:其一是说,在光绪年间,胶河年年发大水,为治理胶河,沿河四十多处村庄公议,决定从仓上,王当一带将河堤取直,并报县上同意,刻日即将动工。这样,就把管家苓芝围在河堤之内了。当时,高密管氏家族中没有一个人的功名地位超过高密县县官的。其时,我们家尚在管家苓芝,我高祖父的哥哥笃庆公(考名书贤)是庄上唯一的秀才,他想到了莒县的探花府,决定亲自出马去莒县请人来高密直接与县官交涉。于是专门从南曲一家大财主家借了人家新置的亮顶子马车去莒县把廷鹗公接了来。廷鹗公让车夫直接打马进了高密县城,此时,早有人报知了县官,县官心怀鬼胎不想见,坐上轿子就往城外跑,廷鹗公一声“追”字,车夫打马飞奔,其时正是春季,恰逢鳞刀鱼(带鱼)上市,那马车夫真是训练有素,马车过处,轧得鳞刀鱼嘎唧乱响,带鱼横飞,当时的高密县城很小,加上马车比轿子快得多,一会儿就望见县官的轿子了,高密县官一看,跑不脱了,只好下轿打千儿请安,赔不是,修河的事也不再提起。管家苓芝直至今天仍留在胶河西岸堤外。祖父生前曾说,要不是廷鹗公来,民国元年的那场大水,就把管家苓芝冲到东海里去了。自从廷鹗公高密之行之后,高密管氏宗祠的匾额由横写横挂改为竖写竖挂,这在当时,只有家中有功名在一甲三名之内(状元、榜眼、探花)官职在三品以上才可以这样做,否则就是违制。可见,高密管姓族人提起莒县小窑的探花府五进士,也是很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的。其二是说,我奶奶娘家东王家苓芝的戴家,擅长竹制工艺。民国年间,有一年麦收前,奶奶娘家的某人用大车拉了一车杈把扫帚之类的货物去诸城地(相州)赶大集,因为卖货讲价得罪了当地人,货物被哄抢一空,正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时,忽然想到此地有一姓管的大户人家,何不冒充管家苓芝的人登门求救呢。于是自称管氏某世孙求见老爷。老爷问明情况,说:“孙子,上炕。货抢了好,不用你自己卖了。”一边摆上好酒好饭招待,一边问清了各色货物的价钱,吩咐管事的说:“到集市上去说说,凡是拿了咱家孩子东西的,叫他们按价送钱来,送货来的不要,给我打出去。”酒足饭饱之后,钱也交来了,一算帐,比平时多卖了若干钱。这正是“姓了半天管,赚了若干钱”。此事一时传为笑谈,同时也说明,高密、诸城管氏乃一家。从上边的记叙看,高密管氏经历了从山东到江苏海州,再到浙江龙泉,再从龙泉回海州,又因贸易或战乱辗转于江淮间,最后落脚高密这么一个过程。因此必须研究一下龙泉管氏。四、关于龙泉管氏关于龙泉管氏,管月福先生之《龙泉管氏》一书是这样叙述的,他说“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支系,管公明后裔,先祖原居住平昌郡(今山东省潍坊一带地方,贤按:这与高密谱所说之‘齐之东界’相符。)后居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贤按:似应为今安徽池州)。管福(江西齐川宗谱为管辐)自池阳迁南京,在唐末,五季兵乱,约在公元九零四年,从南京迁徙龙泉,暂居白云岩,后居黄鹤镇(今市区内)。管福之子管伸,为(宋)威胜军节度使,宋朝隆兴(南宋孝宗年号)时有功于国,为黄鹤将,封秦溪公。娶叶氏、沈氏、张氏,前后相继生十五子一女。据传叶氏生子最多,但未得其传,无从稽考。”只知道十三、十四、十五公为张氏所生。“十五公管庆河后代子孙排行六十个字辈,分别为:庆、文、大、师、可、金、水、彦、魁、道、学、崇、普、宗、胜、和、仲、志、怀、智、信、正、应、云、音、奏、梦、虞、韶、德、修、思、盛、世、为、忠、毓、俊、子、笃、敬、效、先、贤、知、仁、雄、才、齐、家、治、国、礼、义、道、达、诗、书、振、明。”对此,江西丰邑(今广丰县,原名永丰)《齐川管氏宗谱》记载尤详。该谱最早的一篇序言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十一世嗣孙管宗泰所撰。序中说:“吾族管姓,始于周初,以国为氏。至汉高帝封管衎为平昌侯,地望始显。(贤按:关于管衎被封为平昌侯,《史记》、《汉书》均查不到,待考。而平昌在汉时与高密同属北海郡,大约在今安丘、昌邑一带地方。)及晋元帝渡江,管方徙居石城,属金陵府(今江苏南京)。洎唐管辐,偕子伸,官浙,籍满,遂寓处州之龙泉石马岗。”而伸生十五子一女,皆显贵,于是形成龙泉管姓。三者比较,《龙泉管姓》一书与《齐川管氏宗谱》记载差不多完全一致,可信度较高。齐川一支为管师复之后,高密管氏为管师仁之后,但对二人的身世记载,高密谱与齐川谱不同,而齐川谱与《龙泉管姓》一书却差不多相同,因此必须列出加以对照。
![]() ![]()
|
九、 莫言家一支世系(列至廿四世)
附录之一
十一、古今管氏名人录
近、当代
大清康熙十六年三月朔一日丁巳谨述。
附录之四 关于管师仁的有关史料(一)、《宋史》管师仁传管师仁,字元善。处州龙泉人。中进士第。为广亲睦亲宅教授。通判澧州,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左司谏。论苏轼苏辙,深毁熙宁之政,其门下士吏部员外郎晁补之辈不宜在朝廷,逐去之。河北濵棣诸州,岁被水患,民流未复,租赋故在。师仁请悉蠲减以绥徕之,一方赖其赐。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工部侍郎。选曹吏多挠法为过,师仁暂摄,领发其奸,抵数人於罪,士论称之。改吏部,进刑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邓州,未行改扬州,又徙定州。时承平百余年,边备不整,而辽横使再至,为西人请侵疆。朝廷诏师仁设备,至则下令增陴浚湟,缮葺甲胄。僚吏惧,不知所裁。师仁预为计度,一日而举众十万,转盼迄成,外间无知者。於是日与宾客燕集,以示闲暇,使敌不疑。帝手书诏奖,激召为吏部尚书。俄同知枢密院。才两月,病。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卒年六十五。赠正奉大夫。(二)、加升管师仁枢密院诰敕朕惟致治之原,实总兵之要,折冲万里,制胜四夷,我图其人,肆颁显命。中大夫试吏部尚书,轻车都尉、南阳县开国子,食邑六百石,赐紫金鱼袋管师仁,智周百物,学洞古今,有猷有为,允文允武。顷者,朕始亲于机政,尔荐历于清华,逮分定武之符,克著元戎之绩,甲兵不试,边境以宁。入掌天官,益隆时誉,蔽自朕志,进贰枢机,朕命惟休,往其祗服,可特授宣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南阳郡开国侯,加食邑四百户,食实封一百户,勋如故。大观三年四月十五日诰(三)、管师仁谢升枢密院秩表伏以天府旧臣,际风云之庆会,瀛州高选,依日月之光华,宠渥自天,震惊无地。臣切谓子房明哲,方堪帏幄之运筹;安石雍容,始副庙堂之重望。苟仅取乎充位,适贻讥于旷官。如臣者,章句陋儒,草莽下士,言不足拾遗而补阙,学不足以致君而泽民,误辱主知,屡承清问,已遂攀鳞附翼之愿,又步行鵷振鹭之班。揣已何堪,蒙恩有自,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圣由天纵,德本生成,乾开坤闢,定万古之规模;日照月临,膺兆民之归仰。初向心于黄屋,待俛念于苍生,置酒未央,陋繁文于汉祖;问安内竖,追大孝于周文。任官惟用旧人,虚已聿咨于谠论。遂令微贱,骤历清华。臣敢不竭蝼蚁之微衷,效犬马之补报。稽周宫六典,往迓太平,听嵩岳三呼,恭祈天命,谨具表以谢。(四)、加赠师仁曾祖庆河太子少保诰敕朕绍胜先烈,临制万邦,惟时政事之基,实赖股肱之助,敷求一德,共守太平。乃眷登延,方隆属任,宜追崇其所自,以大慰于厥心,爰锡恩章,远喻再世。具官某,故曾祖庆河,潜德晦善,在约弥充,积厚流光,启佑来裔,粹然德器,简在朕心,擢赞枢庭,时望允惬,念切原始,讵可弥忘,保于春宫,是推异数,尚其幽冥,亦克知歆,可特赠太子少保。(五)、加赠师仁祖文瓒太子少傅诰敕朕惟昔庙祧,诸候惟五。盖种德之厚,则泽之所流者长;致位之崇,则恩之所及者远。礼惟其称崇,岂惟私眷。言辅政之臣,追嘉三世之祖。揆于古制,允合大中。具官某,故祖文瓒,明允笃诚,业履惟茂,迹虽晦而闻则显,善既充而庆有余。惟时文孙,蔚为邦彦,特进于国论,师言允谐,及祖之恩,厥有成宪,春宫之秩,传位甚隆,尚期有灵,亦克膺此,可特赠太子少傅。(六)、赠少傅公夫人叶氏吴氏诰敕朕惟尊祖之仪,学士大夫之所同,而进位于朝,崇卑有间,故追命之典,远近以殊,盖非道德之隆美,曷克致身于近弼。则夫褒其所自,是宜异于庶工。师仁故祖母叶氏吴氏,柔顺静专,得于所性,幽閒淑善,宜于厥家,庆钟乃孙,实辅予治肆,亦封于大郡,以增贲于幽窀,尚期淑灵,膺此休宠。叶氏可特赠齐安郡太夫人,吴氏永阳郡太夫人。大观三年四月初五日诰(七)、加赠师仁父大忠公太子少师诰敕教忠之训,服于能仕之初;显亲之心,遂于扬名之后。眷予爱弼,褒厥前修。师仁故父,通议大夫,綷美中涵,惠和外畅,积仁之报,及嗣而昌,为时真贤,登赞机务,嘉尔有子,稽于国章。进贰春宫之帅,是为不次之宠。尚期幽冥,克享兹荣。可特赠太子少师。(八)、加赠大忠公夫人周氏季氏诰敕考慎杰才,延登政路,大阐褒崇之典,以增闺阃之荣,眷念其亲,永怀弗汨,宜伸愍锡,用慰孝思。师仁故母信安县太君周氏、缙云县太君季氏,嫔于令人,厥有懿德。惟时息子,进翊百枢,善庆所种,王室是赖。褒崇之数,肆举旧章,改疏嘉郡之封,遂正小君之号。淑灵不泯,共服朕恩。周氏可特赠信安郡太夫人,季氏缙云郡太夫人。(九)追封枢密夫人余氏诰敕朕祗循前宪,优遇大臣,登延之初,褒逮家室,永言厥配,弗遇兹荣,人臣所悲,恤典宜厚。师仁故妻崇德县君,改封永嘉郡太君。余氏婉娩淑质,幽闲令仪,嫔于高门,遭会不淑,日月云迈,懿范若存,改疏嘉郡之封,遂正小君之号,尚期未泯,服此宠章。可特赠永嘉郡太夫人。大观三年四月十五日诰(十)管师仁资政殿学士诰敕朕考慎弼臣,延登右府,简折冲之宿望,资经武之宏才。谋图厥任,忠贞靡已,曾未亲于执政,乃屡抗于曩封,爰锡命书,始绚诚恳。师仁禀资端亮,迪德忠纯,学足以知先王之言,才足以周当世之务。肆予缵服,召寘近严,中外洊更,休有绩用,顷由师阃,擢长天官,居然声实之隆,嘉乃猷为之懋,进陪枢筦,允叶佥言,兹遽爽于节宣,方少须于瘳复。而乃躭词荐贡,确请莫回,勉从摄眷之私,载衍优隆之盛。数升华秘殿,须使真词,併尔眷怀,益昭体貌,往绥寿祉,茂封宠光。可特赠依前朝请大夫,充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勋封食实如故。大观三年六月十二日诰(十一)、资政殿学士管师仁谢表伏以窃禄朝行,愧谫能之无取。置身文馆,又渥命之诞,敷于盟感,以惟深思,称报曷已。臣伏念斗筲下士,翰墨庸才,谋猷无补衮之能,思藻乏演纶之妙,遭圣神之揆乱,尝嘉宠于帏幄,属天造之兼容,遂荐更于清选,谬庸奖拔,莫效驰驱,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德洽舜文,功崇汤武,当驰武张文之日,为经邦论学之图,乃建乃文,乃延硕德,于以丝纶乎?至道于以黼黻乎?皇猷遂令参佐之微,兼取高华之选。臣敢不上思圣泽,益励愚忠,非道莫陈于前,誓勉输于忠敬,归美以报其上,庶不负于初心,谨奉表以谢。按:上述资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管师仁曾祖为管庆河,祖父为管文瓒,祖母为叶氏、吴氏,父亲是管大忠,母亲是周氏、季氏,而其去世的夫人是余氏。可见高密谱的说法有误。
|
附录之五 现存世之管氏家谱
附录七 本县及邻县管氏之无考者
附录八 新发现的高密管氏(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