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埔管氏祠堂文化

管万祥
2020-11-07
来源:中国管氏网

【作者 广东大埔碩俊仲仕公祠(惇叙堂)   管万祥,号凡人;广东大埔《管氏族谱》主修人】

   

  祠堂,是宗祠、公祠丶祖祠的总称,记录着家族的根脉丶传统丶业绩,成为本族同宗祭祀先祖的场所,成为本族敬神祈福、传统节日的活动平台,是家族荣耀的一种象征。

   宗祠和公祠丶祖祠都是祠堂,其区分在于所奉祀的是否是一世祖(始祖或始迁祖)。宗祠是一世祖的祠堂,公祠(或祖祠)是一世祖后裔各房派的祠堂。这是古代祠堂名称约定俗成的一个规矩。

   公祠或祖祠,指一个地方姓氏始迁祖宗祠外分支所建的祠堂。往往一个始居祖只建一座宗祠,但一个区域内始迁祖派下的分支都可建各自的“公祠”或“祖祠。”

   大埔管氏太祖開宏公,时元公长子,名:念三郎,讳:三三郎,石马(太和)公行辈第二十四世,追号:开宏,因避兵乱,于宋末元太祖朝自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托迹大埔黄蘭窠裡,地名:潭窠,公生九子,地因人傳,名之曰:九子窠。公立祠潭窠,额之曰:管氏太宗祠,堂号:九睦堂,祖祠坐壬向丙尤存。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辛未春合族重修,递年举一祭祀。

   太祖開宏公,娶:廖氏三娘,谥:臧嘉,宁化人,生九子,其九子分居。公为大埔管氏始祖。

   大一郎九经公,祖居黄蘭本村塘头,立祠:裕庆堂,倒地葫芦形。

    大四郎九成公,追号:肇基,碩俊始居祖是也。自黄蘭潭窠移居硕俊(今石圳),先居背头坑窠,后居上管象形,元朝至元年间创建祖祠:额曰:雲山公祠,上管象形。堂号:明馨堂。位于大埔碩俊塘坑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秋月吉日重修。

妣:廖氏太,本硕俊下村人,谥:荘慧,生三子:福亨丶仲亨丶仕亨,为天丶地丶人房派。

   天房派福亨公,先居象形老祖屋,后立祠“福亨公祠”,坐南向北,象形。位于大埔碩俊塘坑裡,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庚申春重修。

门联:

左跨双骏馬

右勒两雄獅

    地房派仲亨公,元朝至正九年壮年时,率弟仕亨公(人房派)共立祖祠:仲仕公祠。

堂号:惇叙堂,亥山已向兼乾巽,周天壁一度,群猪落槽形,位于大埔碩俊围裡;清朝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已未重修,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已亥再次重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已卯仲冬第三次重修,額之匾:仲仕公祠(字体镏金,木凹刻行书),公元1941年辛巳正月初五日重光大典,全新牌位,"仲仕公祠"乡人尊之为“大祠堂”,其係裔孙孝思之堂,发祥之源,神圣之地!

门联:

仲功昭日月

仕德著乾坤

堂联:

碩果累累肇基創明馨根深枝蔚綿瓜瓞

俊才济济仲仕共惇叙鐘灵毓秀崇禮義

    一般来说,客家群体中各姓氏有各姓氏的堂号,各姓氏的始祖堂号相对昭示着本姓氏的发展史。例如:郡号“平昌"、大埔黄蘭潭窠“管氏太宗祠”,九子窠(九睦堂)、大埔硕俊上管象形“雲山公祠”(明馨堂),说明了他们是本管氏家族的始祖地。而在大埔管氏同宗各世祖传承的派系中,往往又有各自的祠堂,如:硕俊(今石圳)始迁祖肇基公创立祖祠“明馨堂"(上管象形)、二世祖福亨公创立"福亨公祠"、二世祖仲亨公和仕亨公共立“仲仕公祠"(堂号:惇叙堂)。以及崇芳堂,五世公祠(垂芳堂),鄧管公祠(笃庆堂),裕昆堂,光裕堂,垂裕堂,申锡堂,永昌堂,九世宗祠(怀庆堂),颖上遗风;观音面:雲山公祠;北坑黄坪:锡祉堂,垂裕堂,永锡堂;阴那坑:世德堂,维馨堂,裕昆堂,敦仁堂,芷严公祠,庆馀堂,等等。深入解读其中的含义:一、堂号充分说明其“根"之所在,其姓氏之由来;二、堂号蕴含着先祖的业绩,启迪后人应不断发扬光大;三、提倡客家人美好的道德品性和清廉正直的节操;四、祈望子孙后代成大器,为国为民多作贡献。这些内涵丰富的堂号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蕴含着几代人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往往体现了客家人精神的精髓,至今依然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密码流动在同宗亲人的血液中!


【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大埔肇基公第二十一世孫:管万祥(号:凡人)


阅读536
分享
限时免费
立即开启线上经营